全国3000多所高校,年用水量近9亿吨,能耗相当于2000多万吨标准煤,分别占全国公共机构总量的近7%和11%以上。随着国家《“十四五"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》明确提出:到2025年,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5%、人均综合能耗下降6%、人均用水量下降6%、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下降7%——高校的“绿色转型"已刻不容缓。
一、高校节能:压力与挑战并存
“硬指标"压力: “十四五"规划设定的能效提升目标,是高校要面对的刚性要求。这不仅仅是省钱,更是践行社会责任、服务国家“双碳"战略的体现。
体量大,占比高: 高校作为人员密集、设施复杂的公共机构,其能耗和水耗总量巨大,节能潜力同样可观。
管理痛点:
“看不清": 能源消耗分布在哪里?高峰低谷何时出现?哪些区域、部门是“能耗大户"?缺乏精细化数据支撑。
“管不细": 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,难以实现部门、院系甚至楼宇层级的用能总量控制和指标分解。
“控不住": 跑冒滴漏等能源浪费难以及时发现;空调、照明等设备过度使用缺乏有效手段。
“算不明": 节能效果如何量化?投入产出比如何评估?缺乏科学的衡量依据。
二、破局之道:智慧化能源管理是核心
面对挑战,高校节能不能仅靠“人盯人"或简单更换设备。构建一套覆盖、感知、管理智能、决策科学的智慧能源管理体系,成为关键突破口。这套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:
构建“透明化"能源地图:
通过物联网技术,实现对校园内电、水、气、热等多种能源,以及变配电、照明、空调、水泵等用能设备的大范围、实时监测。
让管理者在“一张图"上清晰掌握全校、各楼宇、各院系甚至具体房间的用能情况,能耗数据一目了然。
实现“精细化"用能管控:
基于实时数据,系统可进行用能分析、能效对标、定额管理。
支持将学校整体的节能目标科学分解到各个院系、部门或建筑单元,实现“总量控制、指标到户"。
为管理者提供预警和提醒功能,促进各部门自觉调整用能行为,优化月度、年度用能计划。
强化“主动式"安全保障与运维:
对能源基础设施(如配电房)进行智能监控,及时发现安全隐患(如电气火灾风险、设备异常运行),提升校园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,保障师生安全与正常教学秩序。
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和故障预警,变“被动抢修"为“主动运维",提高设备使用寿命,降低运维成本。
赋能“科学化"节能决策:
通过长期的能源数据积累和分析(能源审计),识别能耗异常点和节能潜力点。
为学校管理层提供数据支撑,辅助决策:哪些区域、哪些类型的设备是节能改造?投入哪些节能技术或设备能获得回报?节能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量化评估?
三、智慧平台:价值不止于“省"
AcrelEMS-EDU校园智慧能源管理平台,其价值远不止于降低水电费账单,更在于为高校带来多重效益:
筑牢安全底线: 提升校园能源基础设施安全水平,防范电气火灾等风险,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校园稳定运行。
兑现节能目标: 通过数据驱动管理优化和设备智能化控制(如智能照明、空调优化策略),切实降低能源资源消耗,达成国家设定的“硬指标"。
优化运营效率: 减少人工抄表、巡检工作量,提升设备运维效率,降低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。
彰显社会责任: 积极响应国家“双碳"战略,推动生态文明建设,树立绿色、低碳、可持续的现代化高校形象,培养师生的节能环保意识。
结语:
高校节能降耗,是国家要求,更是时代使命。面对清晰的“十四五"目标和自身庞大的用能体量,智慧化能源管理已不再是“锦上添花",而是高校实现绿色低碳转型、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“必修课"。它如同校园的“能源智慧大脑",让看不见的能耗变得清晰可管,让节能目标从纸面落到实地,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、绿色、可持续的校园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