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来到江苏安科瑞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网站!
技术文章 / article 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技术文章 > 安科瑞EMS3.0:解码零碳园区的智慧引擎,开启工业绿色转型新纪元
产品中心

product center

安科瑞EMS3.0:解码零碳园区的智慧引擎,开启工业绿色转型新纪元

发布时间: 2025-07-11  点击次数: 3次


01


摘要

一块电表、一组代码、一套算法,正悄然改写中国工业的碳足迹。在无锡某工业园区的指挥中心,大屏上跳动的数字显示:光伏发电满载运行,储能系统高效充放,产线功率动态调整——园区年度电费支出锐减36.7%,碳排放强度直降62.5%。这并非科幻场景,而是安科瑞EMS3.0智慧能源管理平台落地的日常。

02

背景

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“建立一批零碳园区",一场席卷全国的工业绿色革命已然启动。无锡市发布《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(2025-2027年)》,提出规模化建设零碳工厂的路线图。

政策背后是严峻挑战:传统工业园区面临绿电消纳率不足60%、储能回本周期超5年、碳核算误差高达40%等痛点。当欧盟碳关税倒逼出口型企业,当“双碳"考核纳入地方政府KPI,零碳工厂已从‘可选项’变为‘生存项’。

03

AcrelEMS3.0智慧能源管理平台

AcrelEMS3.0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可以帮助园区有效的管理能源,其功能包括:

综合监控:实现园区变电站、光伏、储能、负荷、充电桩、环境数据的采集、监测、可视化展示、异常告警、事件查询、报表统计等功能;

智能控制:协同光伏、储能、负载等多种能源主体,动态规划智能策略,实现储能、光伏协调控制,比如计划曲线、削峰填谷、防逆流、新能源消纳、需量控制等;

能源分析:具备微电网能耗及效益分析、微电网经济运行分析、多维度电量分析,并进行日、月、年能源报表统计;

碳资产管理:企业碳资产管理功能,包括碳盘查清册、碳配额管理、碳排放分析、碳流向、碳盘查报告、碳交易记录等等。

功率预测:以历史光伏输出功率和历史数值天气数据为基础,结合数值天气预报数据和光伏发电单元的地理位置,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库,实现光伏发电的短时和超短时功率预测,并经进行误差分析;同时对微电网内所有负荷,基于历史负荷数据,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,预测负荷功率曲线。

优化调度:根据分布式能源发电预测、负荷预测结果,并结合分时电价、电网交互功率及储能约束条件等因素,以用电成本低为目标,建立优化模型,采用深度学习算法解析微电网运行功率计划,系统通过将功率计划进行分解,实现对光伏、储能、充电桩的优化控制。

04

安科瑞能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哪些方案

安科瑞作为专业的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,能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包括分布式光伏、分布式储能、电动车有序充电以及园区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等解决方案,为零碳园区的建设提供“云-边-端"一体化解决方案,利用“云边协同"智慧策略帮助园区充分利用好新能源,明确降碳成本效益路线图。

分布式光伏解决方案

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以及国能发新能规〔2025〕7号文、发改价格〔2025〕136号文相继出台,分布式光伏建设越来越需要面临并网、运行安全和能量管理方面的问题,并不是建了就能用。供电部门对于分布式光伏电站并网保护、稳控系统、电能质量以及和调度的通信均有要求。

分布式储能解决方案

储能系统作为光伏发电蓄水池和中转站,在消纳光伏发电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,在零碳园区建设中。

按照GB/T 36547-2018《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》要求,储能系统的微机保护配置要求:储能电站并网点配置AM5-IS防孤岛保护,非计划孤岛时应在2s动作,将储能电站与电网断开。

关于储能系统计量点的设置:如果储能系统接入园区内部电网,计量点设置在并网点。

储能单元应具备绝缘监测功能,当储能单元绝缘低时应能发出报警和/或跳闸信号通知储能变流器及计算机监控系统,如果BMS或者PCS不具备绝缘监测功能可单独配置直流绝缘监测装置

通过10kV接入公用电网的储能系统电能质量宜满足GB/T19862要求的电能质量监测装置,当储能系统的电能质量指标不满足要求时,配置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监测并网点电能质量。

有序充电解决方案

以电代油、以电代气是零碳园区能源转型中一个的过程,为新能源车补充能源的充换电站也是必配设施。安科瑞有序充电系统基于预测算法,可以实现对企业变压器负荷率、光伏发电和充电负荷需求预测结合充电桩的监控、调度和管理,提高光伏发电消纳,提升园区微电网的运行可靠性,降低充电成本。


05

零碳园区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

零碳园区并非单一的减排单元,而是集能源转型、产业升级、技术创新、治理改革于一体的系统工程,是实现 “双碳"(碳达峰、碳中和)目标的关键抓手。其规划和建设需要合理利用工具和能源管理软件,来实现能源利用。未来,随着更多零碳园区的建成,其不仅将成为区域经济的 “绿色名片",更将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