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"双碳"目标下,零碳园区作为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,正从政策蓝图加速迈向落地实践。国家层面政策密集出台,地方试点项目不断涌现。
1、零碳园区的建设背景
2020年9月22日,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,中国力争 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。
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2/3,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70%以上。随着“双碳"目标的提出,工业、能源、建筑等重点领域亟需加速减排。园区作为产业聚集地,成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抓手。
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、设计、技术、管理等方式,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“近零"水平,并具备进一步达到“净零"条件的园区。
2、零碳园区政策发展脉络
2024年12月12日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,并提出了建立一批零碳园区的目标;
2024年12月13日,工信部决定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,实施工业节能降碳行动,建设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,以促进工业资源的规模化和高值化利用;
2025年3月5日,“建立一批零碳园区、零碳工厂"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。
2025年6月30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国家能源局发布《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》。
3、如何建设“零碳园区"
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,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实现"双碳"目标的重要抓手。要推进零碳园区的申报建设,必须准确把握政策要求,了解建设零碳园区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任务。
建设零碳园区需要满足以下4方面基本条件:
一是建设主体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,视情可拓展至近年来新建设的省级新兴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;
二是建设范围可以是园区整体,也可以是有明确四至边界的“园中园";
三是园区应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、核算、计量、监测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;
四是园区应在3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、环境事故或其他社会不良影响事件。
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(试行)
建设零碳园区的八大重点任务:
加速园区能源结构绿色转型:强化园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应用,促进园区与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的有效对接,合理布局储能等调节性资源。根据实际情况,推广绿电直连、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方式,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市场,并探索氢电耦合的开发利用新路径。同时,推动园区充分利用生物质能、核能、光热、地热及工业余热等热能资源,实现供热系统的清洁低碳化改造。
全面推进园区节能降碳工作:指导园区建立完善的用能和碳排放管理体系,深入开展企业能效碳效的诊断评估,加强重点用能设备的节能监察与日常监管,逐步淘汰落后产能、工艺及产品设备。鼓励企业以和先进水平为参照,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,积极建设能效工厂、零碳工厂。
优化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布局:鼓励园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,重点发展低能耗、低污染、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,探索“以绿制绿"模式,即利用绿色能源制造绿色产品。支持高载能产业向资源、能源、环境容量充足的园区有序转移集聚,共同探索深度降碳的有效路径。
强化园区资源节约与集约利用:科学规划园区及企业的空间布局,提升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效率,促进能量的梯级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。完善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,推动工业固体废弃物、余压余热余冷、废气废液废渣等资源的资源化利用。
完善并升级园区基础设施:优化园区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,系统推进电力、热力、燃气、氢能、供排水及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。推动新建建筑按照超低能耗、近零能耗标准进行设计建造。同时,完善园区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,加速运输工具的低碳零碳替代进程。
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:支持园区与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,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,探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机制。围绕低碳、零碳、负碳等先进适用技术,打造示范应用场景,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解决方案。
提升园区能源与碳排放管理能力:支持园区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,增强园区及企业的用能负荷监控、预测与调配能力,为碳排放核算、源网匹配调节、电力需求侧管理、多能协同互补及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。
鼓励园区加强改革与创新实践:支持地方政府、园区企业、发电企业、电网企业及能源综合服务商等各类主体积极参与零碳园区建设,围绕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给与消纳的目标,探索创新路径与模式。鼓励有条件的园区以虚拟电厂(负荷聚合商)等形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,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。
4、安科瑞企业微电网能碳管理平台
4.1 能碳管理思路
以能源管理为碳管理的基础,精细化管控,建立能耗三级计量,建立能耗强度管理体系,进行能效对标及策略管理。
碳盘查以能源消耗排放为主,扩展统计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源,实施碳计划管理,碳追踪,实施碳减排措施,提升企业和园区节能降碳能力。
4.2 节能降碳路径
①能碳数字化
形成企业-车间-设备三级能耗及能效数据,并按标准计算成碳排放数据。
②全面碳盘查
以能耗数据为基,划分碳盘查范围,统计范围内碳排放源及形成数据分析
③实行碳计划
形成企业-车间-设备三级能耗及能效数据,并按标准计算成碳排放数据。
④用能策略优化
从管理措施到设备技改等多方面实施优化措施,实现节能降碳
⑤逐步实现碳达峰
建设光伏发电与储能系统,逐步构建微电网管理系统
4.3 碳排管理
(1)碳排查
计算模型:确定排放源和排放因子
数据采集:采集各排放源活动数据
盘查清册:温室气体量化,生成盘查清册
盘查报告:不确定性评估,生成碳盘查报告
(2)碳计划
配额测算:测算碳配额抵消及下年度碳配额
配额分解:制定碳排放指标分解计划
配额考核:评定各考核对象指标达成率
(3)碳追踪
碳排分析:统计碳排放情况及碳排结构
碳流图:跟踪能源在输入、分配、消耗、生产各环节的碳排放情况
异常管理:碳排放超标告警及提醒
(4)碳交易
交易记录:汇总碳交易记录
交易决策:市场行情分析,为碳交易策略提供支撑
(5)碳减排
节能分析:评估重点耗能设备能效,提供设备能效调优建议
协调调度:充放电及需求侧响应策略,提高新能源消纳
4.4 能碳管理平台
(1)平台系统架构
为工商业企业、医疗公共服务、市政民生服务、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提供更可靠、更安全、更智能、更节约的能碳服务。
● 感知层:连接于网络中的各类传感器,包括多功能仪表、充电桩、照明驱动器等。
● 网络层:智能网关,采集感知层的数据,进行规约转换及存储之后将数据上传至能碳管理云平台。
● 数据层:物联网数据中台
● 平台层:提供Web页面展示,APP、小程序等多种访问方式
(2)平台功能架构
(3)碳排放分析与碳资产管理
核算模型
设置各行业的核算模型模板。按排放源类别添加排放设施,包括设施类型、排放源、计量单位、活动数据类别、排放因子类别、校正频率级别。
活动数据采集
按年/月录入各类活动数据,包括电力、蒸汽或热水、天然气、汽油、灭火器、员工工时、工业废水-厌氧。
碳盘查清册
按年生成二氧化碳排放总量、按排放类别汇总及各温室气体排放明细;支持导出成excel表格。
碳盘查表
按年生成各排放源温室气体排放明细及总量,支持按排放类别分类汇总。
碳盘查报告
识别排放单元和排放源,汇总碳核算,生成报告。
减排计划
为企业设置年度的碳排放权、减排比例、预计碳排放量。
配额分解
对碳排放设施设置月碳排放指标,用于碳配额考核。
配额核算
展示企业的年度碳排放权、减排目标、碳排放量、月度碳排放量柱状图、碳排放排名。
配额考核
展示企业的年度碳排放趋势及排放指标、排放设施碳排放量与指标对比及排放占比、月/年度排放设施碳排放排名。
碳排放分析
对企业碳排放总量进行统计,并进行同环比分析。展示企业碳排放结构及各排放设施碳排放趋势。
碳交易记录
展示企业的碳交易统计数据,买入、卖出、消耗量及详情。
成交量价信息
展示全国碳市场的成交总量、成交均价趋势图表,以及成交量价详细信息表格。
异常报警
展示碳排放超标报警记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