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来到江苏安科瑞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网站!
技术文章 / article 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技术文章 > 怕零碳建筑超预算?安科瑞微电网削峰填谷,防逆流还省基础电费
产品中心

product center

怕零碳建筑超预算?安科瑞微电网削峰填谷,防逆流还省基础电费

发布时间: 2025-10-09  点击次数: 17次

建筑是全球能耗与碳排放的核心领域 ——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,2020 年全球建筑运行能耗占社会总能耗 36%,碳排放占比 37%。未来新建建筑的增长,将对 “2030 年建筑业能源强度改善 30%" 目标及《巴黎协定》兑现形成挑战,因此发展高能效的零碳建筑成为各国减碳关键路径。

我国建筑节能以 1980-1981 年建筑能耗为基准,按 “每步在上一阶段基础上提效 30%" 划分阶段,目前住宅与公共建筑普遍执行 “节能 50%" 标准。以下聚焦零碳建筑核心知识:

01 零碳建筑的概念

1. 核心定义

在 “能源 - 碳排放" 双重约束下,零碳建筑基于零能耗建筑升级,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(不仅是运行阶段,还包括建造过程的隐含碳排放),核心是通过建筑本体节能 + 可再生能源利用,实现 “可再生能源年减碳量≥建筑全年总碳排放量"。

它既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(保温、节能窗等),也通过主动技术提效(智能控制、能源设备优化),同时注重材料循环利用,减少全周期碳排放。

2. 与零能耗建筑的区别

二者常被混淆,但本质不同:

零能耗建筑:仅关注运行阶段,不消耗常规能源,依赖可再生能源;

零碳建筑:关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,以 “碳排放量" 为直接考核指标,更贴合 “双碳" 目标。

02 零碳建筑标准

目前我国零碳建筑标准逐步完善,核心有两项:

2021 年 9 月: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制定全国团体标准《零碳建筑认定和评价指南》,以 “室内环境参数、能效指标、碳排放" 为核心控制指标,指导建筑从绿色建筑、超低能耗建筑向零碳建筑升级;

2022 年 11 月:中国建研院牵头启动国家标准《零碳建筑技术标准》编制,覆盖零碳建筑、医院、社区、园区、校园,从多细分领域明确评价要求。

03 零碳建筑的核心内容

1. 技术体系

零碳建筑与超低排放、建筑同属一套技术体系,核心通过 6 大方向实现:

  • 降需求:用被动式设计(自然通风 / 采光、遮阳隔热、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)降低用能需求;

  • 提效率:优化主动能源系统(提升冷热源效率、新风热回收、智能控制);

  • 拓应用:至大化利用太阳能、风能、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;

  • 增碳汇:结合地势增加绿化面积,提升碳吸收能力;

  • 促行为:引导绿色出行、低碳生活,建立个人排碳核算机制;

  • 可监控:搭建能源监测与碳排放核算平台。

2. 关键技术措施

主动式设计:

  • 太阳能系统:分 BAPV(屋顶光伏电站,传统形式)和 BIPV(光伏建材一体化,替代建筑结构,晶硅组件为主,转化效率 16%-22%);

  • 地道风技术:利用土壤冬暖夏凉特性,缩短空调开启时间,降低能耗;

  • 地源热泵:以浅层地热为冷热源,制冷能耗比传统中央空调低 20% 以上。

  • 被动式设计:以气候为导向,通过建筑本身收集、储蓄能量(而非依赖耗能设备),寒地冬季侧重保温与太阳能利用,夏季侧重隔热遮阳。

3. 碳排放计算

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= 建材生产运输 + 建造拆除 + 运行阶段碳排放(以二氧化碳当量计):

  • 建材阶段:生产与运输过程耗能排碳;

  • 建造拆除阶段:施工、拆除设备耗能排碳;

  • 运行阶段:暖通、热水、照明等耗能排碳(是全周期中持续时间至长的环节)。

04 零碳建筑案例

苹果公司加州库比蒂诺新总部(俗称 “宇宙飞船"),耗资 50 亿美元,是零碳建筑典型实践:

  • 能源端:屋顶光伏阵列可产电 16 兆瓦,搭配 4 兆瓦沼气燃料电池,并从外部 130 兆瓦太阳能装置补充可再生能源;

  • 生态端:园区 175 英亩土地中 80% 为绿地,新增 2500 棵本土树木,配套自行车与慢跑路线。

05安科瑞解决方案

1.零碳园区总体架构


图片


2.能源管理系统


图片

能耗监测系统严格按照导则要求开发,符合导则要求的各项技术要求,通过能源计量体系的建设,实现如下效果:

①满足政府对大型公建、用能单位能耗监管的要求、验收的要求;

②通过系统发现低效运行的中央空调、空压机等高耗能设备,为节能改造提供数据依据;

③通过系统发现能源管网存在的不易发现的跑冒滴漏情况,减少能源浪费,节能降碳;

四、平台功能

1.微电网管理功能

  • 削峰填谷:配合储能设备、低充高放优化用能成本

  • 有序充电:根据变压器容量、电价进行引导,利用技术进行协调充电功率,降低运营成本

  • 防逆流:针对自发自用的新能源系统,防止系统电力反送上网,避免考核、罚款

  • 需量控制:能量储存、充放电功率跟踪,防止增加基础电费

  • 需求响应:基于激励、电价需求响应,以经济利益驱动用户参与。

  • 柔性扩容:短期用电功率大于变压器容量时,储能快速放电,满足负载用能要求

图片

2.虚拟电厂资源聚合、优化调控

通过聚合微电网内光伏、储能、充电桩及空调柔性负荷,构建:资源总览、资源管理、资源聚合、协同控制、响应评估等功能,提供资源聚合、市场交易,友好协同互动业务支撑。

图片
图片

3.电力监控及电能管理

通过在供配电的关键场所、关键设备上安装监测、计量、控制、保护等各类智能传感器,搭建涵盖35kV到0.4kV的完整电力测量、计量、控制体系,结合视频监视手段,实现对企事业单位内部电能的24h不间断监视。即时发现供配电中的隐患,减少事故发生次数。即时定位故障点,缩短故障恢复时间。

图片

4.电能质量监测与治理

电能质量分析支持 A 类装置监测,实时获取稳态(三相不平衡度、电压频率偏差等)、暂态(电压暂升 / 暂降 / 中断)、瞬态数据及谐波频谱,可记录 SOE 事件、做高精度波形分析,通过 ITIC/SEMI F47 曲线标注暂态区间,结合国标生成诊断报告判定指标合格性;治理方面,以 SVG 缓解电压波动闪变、APF 治理负荷侧谐波、功率因数控制器自动投切电容,同时监测治理装置运行状态,故障时及时报警。

图片

5.电气安全

电气接点测温需在电缆接头等连接点安装测温装置,实时感知温度,及时发送报警信息;此外,电动车充电等场所的末端回路应装电气防火限流式保护器,线路短路时可在 150μs 内快速限流,避免电气火灾;照明及插座安全监测可治理 3N 次谐波与三相不平衡引发的中性线过流,支持自主设定过电流反馈值,同时具备电能质量数据上传、中性线过流自动断路及平台数据监测功能。

图片

6.智能照明

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实现照明设备运行控制的智能化,有效提高照明系统科学管理水平,节省运营成本。通过定时开关和可调光技术,可以有效地避免无效照明,从而准确的利用好每一份照明电能,是实现绿色照明,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。

图片

7.空调控制

中央空调系统由冷热源系统与空气调节系统(末端风系统)组成,相同客观环境下,末端设备启停数量及风温、风速设定决定系统整体电耗;负荷调峰可通过中央空调 AI 调优实现,即结合 AI 算法实时预测冷 / 热负荷,调整主机、水泵、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参数,搭配刚性与柔性调控策略,提升系统效率、降低电负荷,避免超需量。

图片